Tentatively Q1 2008 earnings announcement date….
Wells Fargo .... 15 April
Merill Lynch ... 17 April
Citigroup ... 18 April
Wachovia ... 18 April
Bk of NY .... 18 April
JP Chase .... 18 April
BOA .... 21 April
Credit Suisse….24 Apr 2008
UBS….. 6 May 2008
Soc Gen….. 13 May 2008
BNP….. 14 May 2008
2008年3月28日 星期五
[金融要聞]炸彈事件表 080327
2008年3月27日 星期四
[經濟分析摘要]WSJ歐元超強何足憂?080326
本文轉自WSJ的文章
文中觀點其實見人見智
但是歐洲(尤其是德國)這幾年在經濟體的壯大及擴大與新興市場+中東貿易依存度的確占了不少好處。
另外,美元反轉的機會也許不是來自於本身的經濟好轉
而是當其它世界的經濟體開始轉弱也需要降息時
那已經降一火車的美元將成為大家追逐的對象
==========================================================
WSJ歐元超強何足憂?
http://chinese.wsj.com/big5/20080319/opn142206.asp?source=UpOpinion
有人說歐洲經濟在強勢歐元的衝擊下搖搖欲墜。果真如此嗎﹖
儘管歐元匯率上漲勢不可擋﹐但歐元區企業面對這場風暴仍是泰然自若。2007年末﹐淨出口在歐元區國內生產總值(GDP)增加值中所佔比重不過0.4%。而且恰恰在歐元兌美元突破1.50美元關口前夕﹐歐洲一家巨型企業(歐洲航空防務航天公司)戰勝美國競爭對手(波音)取得了價值350億美元的美國防務合同。因此﹐在歐洲的政客繼續抱怨歐元匯率、指責歐洲央行在上週四會議上對匯率問題所言甚少之前﹐讓我們仔細看看這個問題。
匯率會通過兩個主要途徑影響經濟。其一是﹐強勢貨幣會讓匯率相對偏低的競爭對手取得成本上的優勢。其結果是﹐強勢貨幣國家的生產商會喪失海內外市場。
但到目前為止﹐顯示這種情況發展到令人警惕地步的跡象非常有限。誠然﹐2007年第四季度歐元區的對美出口較2006年同期下滑了8%。但歐元走強不過是事情的一個方面。大家都看到﹐美國經濟在上個季度已處於半停滯狀態。然而同一時期﹐歐元區向其他地區出口卻增長了7%﹐與全球貿易的總體擴張步伐基本一致。
其二﹐匯率長期變化會導致商業投資從高匯率地區流向匯率偏低的地區。但截至目前﹐歐元區的商業機械設備投資仍維持在較好水平﹐2007年前3個季度的投資額較上年同期增長了5.5%。這要遠遠高於同期私人消費和住宅建設1.3%和3%增幅。
那麼﹐該如何解釋歐元區對外經濟具有如此強的抗打擊能力﹖最重要的一點是﹐放眼全世界﹐從全球化獲得的好處超過歐元區的非常少見。憑藉高質量的機械、建築設備、汽車和飛機﹐西歐公司的產品類別非常符合東亞、石油出口國和部分東/中歐國家的投資需要。而且隨著這些國家的消費者逐漸富裕起來﹐歐洲頂級奢侈品品牌的經銷商也有望在未來幾年實現銷售增長。此外﹐許多歐元區公司為適應全球化而積極的調整生產﹐因此對匯率變動具有更強的抵御能力。
通過減稅和放鬆就業市場的一些死板限制﹐許多西歐國家經過自我調整後對投資者沒那麼敵意了。比如德國現在就成了一個更理想的投資地﹐而且創造的就業要比5年前歐元很疲軟時更多。
當然﹐歐元區不可能總能化解匯率上升的影響。歐元的貿易加權匯率已經比2004至2006年的平均水平上升10%左右。這可能會造成歐元區未來3年的年度GDP增幅累計減少1.2個百分點。雖然這種影響至少三分之一已經發生了﹐但還有一半以上仍待化解。展望2008年﹐出口增長受阻可能會讓歐元區經濟整體擴張溫和放緩。
現在幾乎可以毫無疑問的說﹐歐元的價值已經高估。據美國銀行的計算﹐歐元兌美元約高估了25%。關鍵問題在於﹐歐元是否會長期居高不下﹖歐洲的政策制定者是否該做些什麼﹐或是能做些什麼﹖
短期內﹐受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Fed)繼續積極降息及歐洲央行行動遲緩的影響﹐歐元兌美元有望在3個月突破1.55美元﹐並在此價位上方見頂。不過局勢有可能在此之後發生逆轉。一旦美國利率觸底﹐更重要的是﹐一旦﹐或者說如果Fed的猛藥對美國金融市場和美國經濟奏效﹐美元會重新成為具有吸引力的貨幣﹐並在今年晚些時候反彈至1.45美元或是更高價位。在此後幾年﹐隨著美國經濟復甦和經常帳戶赤字縮小﹐美元還會繼續收復失地。
實際上﹐令歐元區頭疼的主要問題並非匯率﹐而是因為油價和食品價格上漲而導致的消費者支出下滑。此外﹐目前正值歐洲的就業狀況處於25年來的最好水平﹐以德國工會成員為首的歐洲工人紛紛要求加薪。這將會削弱德國這個歐元區最大經濟體的競爭力﹐並引發第二輪通貨膨脹效應。
與此同時﹐一些歐元區國家正受到房地產市場調整的困擾﹐這其中有西班牙、愛爾蘭和希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波及法國。此外﹐遍佈歐洲的金融機構還在盡力化解美國次級債危機的連鎖影響。
在這種情況下﹐最理想的政策組合是強勢歐元加低利率。歐元維持強勢有助於抑制通貨膨脹﹐在商品的美元報價大幅上漲時﹐抑制歐元報價的漲幅。此外﹐這還能讓歐洲的雇主在薪酬談判中取得強勢地位﹐因為如果國內的工資水平漲幅太大、持續時間太長﹐便會削弱企業的競爭力﹐並促使企業將生產轉移到國外。而低利率能刺激消費﹐緩和房價下跌的破壞力﹐幫助銀行在沖減次級債損失後恢複利潤率。
當然﹐贊成強勢歐元與希望歐元進一步走強並不是一回事。雖然歐洲央行在通過直接干預或降息來壓制歐元匯率問題上保持克制﹐但也是有忍受限度的。而且看上去歐洲央行2009年的通脹目標會連續第10年低於實際數值。
在監管物價穩定水平的部門看來﹐降息引起的歐元匯率突然回落所產生的通脹效應將如同惡夢。當然﹐如果美國經濟和美元在接下來的幾個月內仍未觸底﹐歐元持續走強最終會為在不助長長期通脹風險的情況下降息鋪平道路。不過對歐洲央行而言﹐現在明智的做法是暫且觀望一陣﹐看看情況究竟如何。
Holger Schmieding
(編者按: 本文作者是美國銀行歐洲經濟研究部主管)
2008年3月25日 星期二
[匯市簡評] 長假後的方向與激情 080325
選後難免會有激情
除了台股,台幣市場當然也是要捧個"馬"場
選完第一天,急升三角,成交量破50億美金
第二天,成交量也還有近17億美元,升了1.2角 收30.1
接下來呢?
看著各家券商最新出爐的報告
幾乎是一致性的繼續看好
目標價放在28~29的比比皆是
當然短線上的激情難免
以目前匯入的資金量而言,央行幾乎是完全守不住
最多最多只能和緩部位及價格的變動罷了
30元保衛戰將上演,也有可能完全沒有戰況,直接升破。
激情過後呢!
來想想基本面的問題
馬上任後第一個要面對的是通膨,尤其是輸入性通膨
通膨問題已經在亞洲國家間燃燒,當然升值不盡然可以解決
但是貶值就絕對不是個選項!
景氣其實市場就都有共識,下半年其實會比較差
雖然有愛台十二建設等等的重大建設案,但是對於實質經濟面的幫助是有時間性的
加上美國景氣若是也落底盤整,台幣升值的壓力就可以減輕
通膨目前看起來很可怕,
但是如果跟著Fed的思維去想,衰退的經濟將減緩消費
有助於通膨及原物料的價格下跌
原物料下跌第一步就是美元翻強
當大伙兒在美元空頭的船上時
船的重心不穩時,很容易就會翻船的
當然這不會很快就發生
時間點及觸發點還是得時時留意
台幣還是有到29.5的預期激情演出,
週四理監事會議也是預期升息
我們必須短期內學著與高通膨 高利率及高匯率相處
今年的外匯避險還是很令人頭痛
2008年3月21日 星期五
[金融要聞]轉載The America premium? This could hurt 20080321
現在金融環境十分不穩定
Carry trade 笈笈可危
必須小心反轉的可能性
原文轉自
http://ftalphaville.ft.com/blog/2008/03/18/11687/the-america-premium-this-could-hurt/
The 30-year, yen basis swap, after rising gradually away from zero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year, has suddenly spiked - and it seems likely that macro funds will be hurting.
If we understand this correctly, a basis swap transposes the floating rate in one currency for the floating rate in the other, such as yen libor for dollar libor. So a fund invested in Japanese government bonds might opt to swap the fixed JGB rate for a floating yen rate, before swapping that again to the dollar rate. In this instance, the investor would usually received libor minus the swap spread.
Such a deal is sometimes described as getting the same credit in another currency. But within the trade there remains an element of counterparty risk.
The last time the swap moved in this fashion was back in the 1990s, when concerns about the Japanese banks prompted the so-called “Japan premium.”
Now the situation appears reversed. Counterparty concerns about the US banks may have prompted funds to start unwinding their trades. Now it’s starting to look like a stampede to get out, with no bid on the swap.
What potential for damage does the emergence of an “America premium” have? Significant we’re told.
According to those with skin in this particular financial game, the recent dramatic move suggests significant potential losses. Anecdotally, one fund is said to have kissed goodbye to about a year’s profit getting out of this trade.
And as the macro funds get squeezed, their banks will start upping margin requirements. That we’re already familiar with.
[無關外匯]網路影片—這一次讓我們好好的投 20080321
有點猶豫是否該貼上這個影片
這是在一個我很喜歡的美食Blog上看到的
說是學生自己剪輯的 這點當然值得懷疑
但是無論如何,製作的很好 可以打動人心
很簡單的影片 訴說著我這個世代所經歷的事
太過久遠的歷史其實已經走入過往
唯有親身經歷過的才最真切
身在金融業 特別能夠感受到經濟環境的變化
尤其是金融業的蕭條 常被國外友人笑金融業真的是停滯8年
看著香港 新加坡的金融業 人力需求及薪資成長
身邊好友往國外發展
也是十分感慨
2008年3月18日 星期二
[匯市簡評]寫在Fed開會之前,今天會降息幾多碼?2008/0318
3/17上午上班途中傳來簡訊,Fed降重貼現率一碼到3.25%,且接受投資性等級債券向Fed融通。
市場馬上引發一波瘋狂賣美元的賣壓,各個貨幣紛紛創下新的高壓
Eur=>1.59
JPY=>96
CHF=>0.97
對於3/18當天Fed的降息預期也自原來的2-3碼變成3-4碼。
幾點想法如下
1.從以往Fed升降息的紀錄來看,從Greenspan 到 Bernanke,無論是升息或降息,絕對與市場溝通完善,讓市場有所預期,這個優良的紀錄不太輕易放棄
2.雖然Fed也深知降息也無法改變目前市場信用緊縮的態勢,而且也將目光焦點移往提供流動性。但是無法否認,降息對於很多利率重設性產品及房貸還是有直接性的效果
3.貨幣政策對實質經濟影響是有遞沿效果,時間約需2季左右,越早降息,則衰退的時間點能夠越早結束
4.上次公布的CPI十分溫和且低於市場預期,也讓Fed更有空間去降息
無論是降三碼還是四碼,最終還是回到一個問題上,"下一次要怎麼做",聯邦利率2%是否足夠,如果不夠,那是1.5%還是1%,這當然值得推敲,還是得注意會後聲明
2008年3月13日 星期四
[金融要聞]UK Times: Wall Street fears a big US bank is in trouble
http://business.timesonline.co.uk/tol/business/economics/article3542775.ece
Despite the Federal Reserve's efforts Wall Street fears a big US bank is in trouble
Siobhan Kennedy and Suzy Jagger
Global stock markets may have cheered the US Federal Reserve yesterday, but on Wall Street the Fed's unprecedented move to pump $280 billion (£140 billion) into global markets was seen as a sure sign that at least one financial institution was struggling to survive. The name on most people's lips was Bear Stearns. Although the Fed billed the co-ordinated rescue as a way of improving liquidity across financial markets, economists and analysts said that the decision appeared to be driven by an urgent need to stave off the collapse of an American bank.
“The only reason the Fed would do this is if they knew one or more of their primary dealers actually wasn't flush with cash and needed funds in a hurry,” Simon Maughan, an analyst with MF Global in London, said. Mr Maughan said that the most likely victim was Bear Stearns, the first bank to run into trouble in the sub-prime crisis and the one that, among all wholesale and investment banks, is most reliant upon the use of mortgage securities for raising funds in the money markets.
"The average financial institution was up 7.5 per cent yesterday after the Fed's actions, but Bear Stearns rose just 1 per cent on massive trading volume,” Mr Maughan said. “The market is telling you it's Bear Stearns.”
The Fed's intervention sparked fears of deeper underlying trouble because it came only days after it had made $200 billion (£99 billion) available in emergency funds. The nature of the financing was also unusual, bankers say, because it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the Fed had offered to lend Treasury securities in exchange for ordinary AAA-rated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as collateral.
Chris Whalen, of the financial consultancy Institutional Risk Analytics in New York, said: “The Fed move is confirmation that at least one of the banks is in trouble. A huge part of the banks' inventories are illiquid. If a broker-dealer is illiquid, it dies.”
Speculation has swirled for months about the collapse of an American bank as the credit crisis has escalated and spread from sub-prime to other mortgage-backed securities, treasuries and bonds. As well as Bear Stearns, attention has focused on UBS, the Swiss bank, which has been forced to make more than $18 billion in sub-prime writedowns, and Citigroup, the world's largest financial institution, which has turned to sovereign wealth funds to help to shore up its credit-stricken balance sheet.
Bankers say that mortgage lenders, such as Paragon, Alliance & Leicester and Bradford & Bingley, could also be teetering on the brink soon if they cannot raise enough money in the markets to continue to lend to customers. All the banks have denied that they are facing a cash crunch and each has said that its liquidity position is strong. Nonetheless, the speculation continues to mount. Alan Schwartz, the Bear Stearns chief executive, reiterated that stance yesterday after Punk Ziegel analysts gave warning that the bank could be forced to seek a merger partner.
“We don't see any pressure on our liquidity, let alone a liquidity crisis,” Mr Schwartz told CNBC yesterday. He said that Bear had finished fiscal 2007 with $17 billion of cash sitting as a“liquidity cushion”. He added: “That cushion has been virtually unchanged. We're in constant dialogue with all the major dealers, and I have not been made aware of anybody not taking our credit.”
Yet banking sources said yesterday that a collapse seemed inevitable. One senior banker in London said: “Someone will go under in this crisis, that's for sure. The question is whether they stay under or get rescued. Let's see whether this latest round of stabilisation helps, but if it doesn't, it's difficult to see what Plan B is. The Fed can't just keep on printing money.”
One problem with the credit crunch is that banks' solvency positions can change overnight. As banks force firesales of assets to recover their loans from hedge funds, the prices of those assets fall. But as the prices fall, the amount of capital that the banks need rises. Lena Komileva, a Tullett Prebon economist, said: “This is what is fuelling the vicious cycle. Things can deteriorate very rapidly and banks can reach insolvency almost overnight.”
Ms Komileva said it was clear that the Fed was reacting to address a “specific counterparty risk”, although she declined to comment on which bank might be in trouble. She said: “The speed and severity of their action appeared disproportionate to what had actually happened, so, consequently, it seems the Fed really reacted to prevent a Northern Rock-style problem in the US.”
She said that the Fed's moves amounted to window-dressing. “All the signs of stress that were there before are still here,” she said.
2008年3月11日 星期二
[金融要聞]磨刀霍霍宰肥羊—談中華電信匯損後續 20080311
今天看到的新聞,除了訝異還是訝異,
任何的商品投資,事前的研究分析本來就該風險自負,
現在不但沒有,還怪罪交易對手,這在市場上無異就是把"自已投資部門的不專業暴露給那些野狼們知道"
投資銀行們在選擇權產品賠錢時,最喜歡用的手段就是restructure,
美其名可以解決你的問題,其實就是再賣給你另外一大堆新金融商品,
"賣一個Put賠錢了 好吧那就買一個put吧 " (實際上當然沒這麼簡單,會包裝的更漂亮)
這麼大筆的合約,這麼長天期的選擇權,
之前曾經提過 中華電信匯損事件想法 中就提過越長天期,流動性越差的商品,中間的油水就更多
所以這麼解決方案在各家投資銀行眼中,就是一頭肥羊又開始走到森林中來
野狼們難道不流口水嗎?
也難怪這麼多銀行願意承作,我想名單只會越來越多
當然會計避險也是方案之一,這點我不是專家
只是如果什麼都能藏在報表中,投資人可能要加倍精明吧!
匯損風暴羅生門 中華電:合約不合理 被高盛誘導了
新台幣昨日再升值,中華電信購買十年遠匯合約造成四○.三億元未實現損失,看來回沖機會更加遙遙無期。據了解,中華電信高層對於簽訂該條件式選擇權的高盛交易員,所提供的風險揭露資訊不清楚、導致中華電信簽下不合理合約,讓中華電信有被外資誘導的感覺。
據了解,中華電與高盛簽下十年合約的時間點是在去年九月、當時台幣匯率在三三.○三(兌一美元)時,而高盛交易員當時提供的訊息有導向台幣看貶,三個月內就會碰到三二.七元合約失效點、並使整個合約三個月後自動Knock-Out(結束)等看法,是使得中華電簽下十年合約最關鍵的背景,這些訊息在目前台幣不斷升值的現況看來,中華電信直言當時接收到的風險揭露訊息、實在不夠清楚、甚至有被誘導的感覺。
為解決此燙手山芋,中華電高層已決定要跟高盛高層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據了解,透過高盛台灣區董事長張嘉臨居間安排,中華電信董事長賀陳旦與高盛亞洲區董事長可望近期碰面,中華電除將表達對高盛交易員未揭露清楚資訊予中華電信員工參考、還建議十年合約,很不能諒解外,也希望高盛高層能針對這次遠匯合約、造成中華電巨大未實現損失、共商解決辦法。
而之所以會找上高盛亞洲區董事長,主要因為販售這次十年遠匯合約的交易員,並不隸屬於高盛台灣分公司,而是香港分公司、而該交易員之前曾在巴克萊投資公司工作。
除了找高盛共商大計之外,中華電信也決定採取多項因應措施,預定最近召開避險會議中討論,包括不排除購買PUT-Option的反向選擇權,已有五家外資券商向中華電信表達有意角逐承作權、並已向中華電信提出企畫案,據指出,這些外資券商包括德意志、JP Morgan、摩根士丹利等。
由於中華電信目前與高盛簽訂的合約,設定三一.五元為成本價,必須於台幣三一.五元到三二.七元時,才能賺錢,反向選擇權則傾向設定在三一.五元以內,但在台幣升息不斷下,外資不見得願意接受,目前還在說服外資中。
另外,外傳中華電可能找原始承作人進行unwind(沖銷)終止合約,但中華電信財務長謝劍平昨晚針對此表示,目前沒有考慮,主要因為台幣只要有貶值空間,表示中華電信還有回沖的機會,如果立即終止合約,表示中華電信決定平倉,四十億元的未實現損失將立即變成實現損失,對於公司獲利影響不小。
中華電信亦考慮要做會計報表避險,把避險會計改放在大多數企業常用的股東權益報表,而不是中華電目前採用的每月損益表、須每月揭露,但因牽涉修法、還須再做研議。
台幣匯率走勢與中華電成本
針對中華電對美商高盛所做的批評,高盛香港發言系統表示對客戶說法不予置評。
中華電與高盛間因外匯選擇權造成的匯損風暴已成為羅生門,駐台投資銀行圈則是密切觀察後續發展,投資銀行主管指出,按慣例,客戶若提出避險需求,都會提供客戶幾個匯價作為參考,投資銀行則是以客戶選定的匯價、另外進行對沖,鮮少會有與客戶對做的情況發生。
2008年3月10日 星期一
[經濟分析摘要]路透摘要〔美元匯率〕降息導致美元貶值,貝南克頓失匯市人氣支持20080303
這篇新聞蠻重要的
但是我相信某些程度上,貝老大是支持美元弱勢的
美元強勢符合美國利益,是個只能說不能做的祕密
〔美元匯率〕降息導致美元貶值,貝南克頓失匯市人氣支持
路透紐約3月6日電---華爾街向來是反復無常的,所謂忠誠度總是淡薄易變的.隨著美元在過去一年裡貶值13%,外匯分析師們抱怨不已.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主席貝南克歷盡艱難贏得的抗擊通膨信譽又變得支離破碎.
貝南克最近在國會做證詞陳述時清楚表明,成長放緩是美國經濟所面臨的最大風險,通膨風險退居第二,而結果會是市場對美國資產的信心下降,美元買需亦隨之走低.
"我感到失望."紐約-梅隆銀行的外匯分析師Michael Woolfolk表示,"貝南克本來有機會來控制通膨預期,但他在上周的國會證詞陳述時卻未能利用.他正在迅速喪失掉去年好不容易贏得的抗擊通膨信譽."
貝南克在2006年1月接掌美聯儲後,曾延續前任格林斯潘期間的升息舉措,進一步加息三次.投資者對他這種抗擊通膨的努力感到很高興.他此前因為發表央行直升機向市場撒錢一說而引發的不滿似乎也消退了,他的錯誤基本得到原諒.
但快進到2008年2月,這個時候的貝南克已經很難尋找到支持他的人.
貝南克領導下的美聯儲自2007年9月開始已經累計降息225個基點,尤其是在2008年1月緊急降息75個基點.
美元的下跌多發生在去年,美元指數在此間跌了約13.2%.若從貝南克就職的前一天算起,美元迄今的跌幅已高達18%.
此外,根據路透有關波動率的數據,歐元/美元的一個月波動率自一年前的5.95%急升回9.9%,接近2006年1月31日貝南克就職時觸及的高位10.22%.
美元/日圓的一個月波動率周四報13.6%,貝南克剛就職時為9.32%.
波動率趨升意味著貝南克的抗擊通膨信譽和利率前景都不能幫助穩定匯率.
貝南克"犧牲美元,以試圖拯救就業和美國企業."Saxo銀行駐北京的首席市場分析師Craig Russell表示,"他必須做些事情,可是他所做的不過是推遲了危機.我們將面臨十年的信貸緊縮,經濟將陷入滯脹."
就在一年前的時候,Woolfolk和Russell這兩位分析師還認同並讚揚貝南克的表現.
其實對貝南克要公正的講,接替格林斯潘擔任美聯儲主席的確是個艱難的挑戰.人們不可避免的會格外挑剔繼任者的表現,而批評者會抓住任何瑕疵加以抨擊.
再看看美元走勢,其實早在格林斯潘卸任以前,美元就步入下跌軌道,自2001年7月的峰值到格林斯潘2006年1月卸任時的水平,美元此間跌去25%.
這些說明什麼呢?貝南克仍有希望贏回目前這些批評者對他的支持.
"問題還未結束,"FX Solutions的首席市場分析師Joseph Trevisani稱,"如果從現在起的三到四個月後,情況出現好轉,則貝南克將被擁立為英雄而備受贊譽.但這都取決於未來."(完)
--翻譯 高琦;審校 白雲
2008年3月6日 星期四
[金融要聞] 中華電信匯損事件的幾個想法 20080306
中華電信的匯損事件搞得沸沸揚揚
報紙也用了很大的篇幅來介紹及檢討
甚至也有聲音要求中華電信狀告承作的高盛銀行(這個話題可能會一直吵到股東會)
大至上看完一些報導,幾點想法如下
1.貪!整個架構看起來承作期應該在2007年10月中以後,當時現匯價在32.4左右,離32.7的敲出點(Knock out)很近,如果觸到,合約失效,期初的權利金便安心入手。沒觸到也無所謂,反正可以用30元買美金,也算便宜。但是其實就是想要賺權利金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2.道德上的批判就不提,要控告高盛真的是一種很不專業的想法,買賣雙方你情我願,只要無詐騙之事,投資本來就該盈虧自負。
再來,中華電虧了4x億,也並不是高盛就賺了4x億,當Deal成交時,老早就把產品拆拆拆都拋掉了,投資銀行想要的是做生意,而不是跟客戶對賭輸贏。
3.虧損對於現金流量的影響其實很小,一口氣輸4x億,其實只是將未來各個月份該輸的現金流量(其實每個月也才幾百萬元)全都折現到現在認掉,對營運應該不造成影響。
4.該贖回?還是要拗? 這點實在是見人見智,以我的想法,其實拗下去遠比贖回有利。
(1) 單月輸4x億,二月份台幣的升值是一塊2(32.198 to 30.95),這個速度與幅度在台幣史上是少見的,今年要再有一次這麼大損失的機會很低,當然一路升上去,損失還是慢慢累加。
(2) 贖回買單認輸也是記者的想法之一,但是外匯產品流動多半集中於一年期以內,三年以上就真的很少很少,台幣的流動性就更差了。不佳的流動性意味著產品的Bid-offer很寬,買很貴,賣很便宜。真的要贖回時,說不定4x億的虧損要用5x億的現金來付。
(3) 贖回一次付出的現金流太過龐大,對投資市場會有影響。
5.高盛在這個交易賺多少,我只能說肯定賺很多,越複雜,越長天期,流動性越少的東西,中間的層層抽油水就越高。
6.中華電肯把整個交易結構放在網路上,這是我要拍拍手的地方,也讓中華電信整個交易架構成為課堂案例的一部份(但是我想這應該不是謝老師的本意)
http://www.cht.com.tw/CompanyCat.php?CatID=4&NewsID=1418&Page=HotNewsDetail
相關新聞連結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4245673.shtml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4245681.shtml
http://udn.com/NEWS/FINANCE/FIN1/4245687.shtml
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0,4442,content+120601+122008030600591,00.html
http://news.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0,4442,content+120601+122008030600588,00.html
[每日摘要] 20080306
金融市場近期還是呈現不穩,尤其在美國經濟表現雖然已經不是直線下挫,但是相對歐洲來說,還是十分疲弱,當然這也決定了美元指數繼續下挫的命運
但是歐洲的數字觀察上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就是價格,價格的上揚占了指數的一部份,但後續的通膨效應就得小心。
今天ECB和BOE都有利率決定,預期應該都不會調整,但是重點在於ECB是否仍然會將重心放在通膨還是成長。
以下新聞重點摘自路透社
--美國聯邦儲備理事會(FED,美聯儲)周三在褐皮書報告中表示,2008年初聯邦儲備銀行所在地區均出現經濟成長放緩,但物價壓力幾乎在各地均有上升.
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周三表示,經濟增長已經在相當程度上放緩,他相信2008年產出將繼續擴張,但他警告稱風險偏于下檔
--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周三公布,2月非製造業指數為49.3,依然處在榮枯分水嶺50下方,但優於分析師預估的47.0.據民間就業服務機構ADP Employer Services周三發布的報告,2月美國民間部門就業人口減少2.3萬人.美國服務業下滑和就業市場趨疲對已經處於衰退邊緣的經濟帶來更多衝擊.
美國商務部周三公布,美國1月工廠訂單減少2.5%,和預估相符.12月數據下修為增加2.0%,初值為增加2.3%.美國1月耐久財(耐用品)訂單較前月變動修正為下降5.1%,前值為下降5.3%.
美國勞工部周三公布,美國第四季非農業生產率環比年率修正為上升1.9%,預估為升1.8%,前值為升1.8%.
美國抵押貸款銀行協會(MBA)周三公布,最近一周美國抵押貸款申請活動一個月來首次上升,因利率下降增大了對現有貸款進行再融資的動力
--歐盟統計局周三公布,歐元區1月零售銷售較前月上升0.4%,較上年同期下降0.1%,預示著消費者需求趨於疲弱.另外,RBS/NTC Research周三發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2月服務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與初值持平,為52.3
--債券保險商Ambac周三表示,其將配售至少15億美元的股票和股權相關證券,以幫助提升其主要保險部門的資本水準,因其評等可能遭調降.Ambac稱,其將配售至少10億美元普通股,還計劃配售至少5億美元證券單位.一位了解情況的人士周三稱,Ambac Financial配售的10億美元股票需求堅穩,其可能提高配售規模.
標準普爾稱,其可能仍將調降Ambac Assurance的最高評等,但如果募資成功,則可能確認其"AAA"評等.惠譽稱,其仍維持對Ambac Assurance評等調降的觀測
2008年3月4日 星期二
[匯市簡評] 20080303
看似漸漸平靜的金融市場卻在二月份的最後幾天被吹皺一池春水..
當然美元還是獨弱的態勢,
經濟數字只要出來,就猜Downside 基本上不會誤差太大,
對於Fed在三月份降息的機率也因為對經濟前景仍然看不到明燈而提高
到2/29號為止,降息三碼機率高達92%,
以現在基準利率3%來看,再降三碼就成為2.25%,在各國官方利率排排站下,
幾乎是只勝日元,而排入funding ccy 的行列之一,
中長線來看,當然仍屬不利
每天從股市到匯市的不穩定狀態本週還是會持續
歐元突破1.5後的技術線型突破效應一舉將歐元推往1.52的歷史高價,
本周幾個PMI數字應不會影響太多,3/6 雖然有ECB的利率決定會議,但利率有變動的機會也不大
倒是官員的談話要注意一下,就算不持有,放空也絕對不是個考量方向。
亞洲貨幣還是被困在高通膨下不得不接受升值的事實
一月份的各國通膨數字可能除了印度是尚可之外
其餘各國幾乎都是創新高
以升值平緩進口物價的策略短期內仍然是施行的方向
但是最大幅度的升值空間已過
剩下的就是微調而已